
據“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消息,為實現更高水平的工程質量司法服務保障,引導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等強化質量觀念,增強底線意識,充分保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保障“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最高人民法院從地方法院審結的案件中遴選出6件建設工程質量保護典型案例,向社會公開發布。
本次發布的案例涉及化解工程質量僵局、工程質量責任主體認定、司法建議助力工程質量問題源頭治理等方面,充分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是貫徹“質量第一”理念。施工單位等承包人向建設單位等發包人交付質量合格的工程是其基本義務。
案例1中,施工單位請求支付工程款,建設單位提出質量缺陷抗辯。人民法院先圍繞工程質量缺陷組織當事人調解,經調解修復缺陷并辦理竣工驗收后,人民法院再對工程款結算做出判決,實現了建設工程當事人利益保護與建設工程質量保障的良好統一。
案例2中,地基基礎工程和主體結構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為設計文件規定的該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工程雖已交付建設方使用10年,但由于工程主體結構吊車梁仍在合理使用年限內,所以人民法院判令施工單位履行保修義務,依法考慮了工程的特殊性。
案例3中,工程雖經竣工驗收合格,但在工程保修期內發現部分樓棟地下室滲水嚴重,人民法院判決承包人李某依法承擔保修義務,充分保障工程質量安全。
二是壓實相關主體質量責任。工程建設是一項集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于一體的建造活動,相關責任單位應在各個環節對工程質量負責。
案例4中,建設單位提供的設計圖紙不符合建筑安全規程和技術規范,施工單位明知設計圖紙不符合規范仍按圖紙對工程進行修復,導致工程始終存在質量缺陷。人民法院依據雙方過錯,判決雙方均承擔相應損失,有利于督促建設工程各方參與主體切實負起質量責任。
案例5中,石某借用某建設公司資質與某食品公司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并組織施工,工程未竣工驗收但已交付使用。由于工程存在墻體、地面開裂等質量缺陷,人民法院判令某建設公司與石某對質量缺陷修復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有利于遏制出借資質違法行為,規范建筑市場秩序,保護工程質量安全。
三是促推質量問題前端治理。“三包一掛”(即違法發包、非法轉包、違法分包、掛靠施工)在建筑市場長期存在。建設工程由缺乏相應資質的單位或者個人施工,會影響建設工程質量安全。同時,工程層層轉手,工程款遭層層盤剝,導致工程款不能全部用于施工,致使“瘦身”鋼筋、問題水泥、偷工減料屢禁不止。工程每轉一手,質量就降一成。
案例6中,人民法院針對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的某建筑集團公司出借資質違法行為,向當地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出司法建議,建議對相關違法線索依法核實處理。當地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根據司法建議立案調查,對某建筑集團公司、相關責任人違法出借資質的行為處以罰款,以儆效尤。該案是人民法院與行政主管部門合力懲治建筑領域違法現象,從源頭上制止“三包一掛”等違法行為的典型事例。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在執法辦案、對下指導等司法工作中將始終繃緊工程質量這根弦,落實質量責任,強化宣傳引領,引導建筑市場各類主體依法經營、誠信經營,促推形成執法司法合力,共同鋪就邁向質量強國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大道。
來源:信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