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揚東路,書香伴著喧囂逐漸蘇醒。送完孩子的家長老李沒有急著離開,而是和正在校門口值守的“藍朋友”熟稔地打了個招呼。“現在這路,清爽多了!”老李的這句感慨,道出了工業園區婁葑街道涇園南社區開展城管進社區工作后,最直觀的變化。這份變化,并非來自生硬的管理,而是源于一場悄無聲息的“變身”。
校門口的安心屏障
曾經,流動攤販是揚東路上小學和初中門口的“老大難”問題。園區基層執法隊員們沒有止步于簡單的驅趕,而是主動“變身”,成了聯結學校與社區的“守護俠”,他們走進校園,坐下來和校方、家委會代表一起開起了“聯合會”。
“我們建立了一個聯動微信群,”負責該片區的社區城管員(城管執法隊員)介紹,“學校發現問題隨手一拍,我們幾分鐘內就能響應到位。”從定時值守到動態巡查,一套疏堵結合的“組合拳”下來,曾經的擁堵與嘈雜消失了,換來的是孩子們上下學路上一條安心暢通的“綠色通道”。

小巷里的美顏大師
如果說治理校門口是“大事”,那深入背街小巷,就是一場考驗耐心的“精細活”。面對頑固的“牛皮癬”,城管隊員們再次“解鎖”新技能,他們拿上鏟刀和噴壺,走上街頭。
“光喊不行,得帶頭干。”幾位隊員利用巡查間隙,化身“城市粉刷匠”,親手清理著一塊塊小廣告。這一鏟一清,不僅還原了墻面本來面目,更在街坊鄰里的注視下,完成了一次無聲的文明倡導。不知不覺中,抱怨聲變成了點贊聲,越來越多的居民也開始主動維護起身邊的整潔。這變化,是共同“粉刷”出來的。

節日里的暖心陪伴
城管進社區,進的更是與居民心貼心的距離。在涇園南社區的重陽節活動現場,你會看到不一樣的城管人——不再是單一的執法者,而是忙前忙后的“家里人”。他們扶著老人小心入座,細致地維持著現場秩序,趁機和老人們嘮嘮嗑,講講安全知識。“原來城管小伙這么貼心!”一位阿婆笑著說。當管理的威嚴融入節日的溫情,身份的隔閡便消弭于無形。他們守護的,不僅是市容秩序,更是這份其樂融融的社區煙火氣。

從校門到巷尾,從節日到日常,城管人用一次次角色的轉換告訴我們,真正的管理,在于守護。當制服融入街景,當管理者成為鄰里,這座城市的溫度,便在日常的煙火氣中,悄然升騰。